鹿港文武廟整體格局上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為主,是傳統三合一式的文教祭祀空間,以三座廟宇組成一個大建築群,所以才會統稱為「文武廟」。由於古蹟群有文祠和書院的文教古蹟,建築群位於鹿港南方市郊,遠離商業街道,符合文教區處於市區較清靜的環境。 我們車由彰化過來,才要進入鹿港,左方就可以看到「文武廟」的建築和停車場。 古蹟廟宇入口當然以山門為起點,但佛教廟宇設有山門,道教則設牌樓,在這裡看起來也不像牌樓吧!(沒有仔細看古蹟解說,唉!不認真啊!)踏著輕鬆的腳履,我們走入「文武廟」。 由此進入,最先來到的是武廟。 ▲廟宇的大門為神明進出門戶,為避免不知禮俗的民眾誤入,多半中央以箭門(葫蘆型)分隔開。 武廟和文祠都約略於清嘉慶十六、七年(1811)左右落成,武廟正殿主祀當然是眾所皆知的關聖帝君,同時配祀關平、周倉,建築有前後兩進,左右兩廂。廟宇應是臺灣閩南式傳統建築的風格與特色,以前所學多半都忘的一乾二淨,但我還是依自已所學的向女兒們解說(應該有錯吧!反正她們也是似懂非懂!)。 ▲記得以前一位老師問過的問題:「武廟無門神,孔廟無對聯。」你知道為何麼?(看看武廟的門上,只有二扇紅漆大門,並沒有畫上門神。) 我一直喜歡從傳統的閩南建築的燕尾脊望向天空,燕尾脊有龍鳳裝飾,工藝精美,背倚藍天,總讓我心境感受悠然。 (燕尾脊:彎曲的屋脊,兩端為燕尾形分叉裝飾,一般常見於廟宇及官宅。) ▲武廟的垂花和豎材。 屋樑當然有配重的豎材和吊筒,吊筒是懸垂在半空中的短柱,在建築力學的功能上,主要將屋頂重量分配到柱子,外型上常雕成吊籃或垂花,故吊筒又稱垂花。由於以前的木造建築是以榫接為工法,豎材則位於吊筒外側,用來遮掩裝飾榫接處,並依廟宇不同,而有不同修飾。 ▲文祠的樑、垂花和豎材,明顯和武廟裝飾意境有所不同。 看看武廟上的故事。 文祠與武廟之間,有上題「蓬萊第一泉」的著名井水「虎井」,向來以水質甘美聞名,可惜現今不能使用了,不然一嚐上古名泉,到也是人間美事。 在鹿港,文武廟是文祠而非文廟,這當中的差別在於「文廟」是官方所設立的孔廟,必須是縣治以上行政機關才可設立,(例如彰化市,便有官設的孔廟。)而鹿港文祠由鹿港同知薛志亮率同鹿港士紳陳士陶集資興建,故主祀的是文昌帝君。鹿港文昌祠是三川殿(三開間建築)、二進一院的建築,前方有一座水池,稱為泮池。 走入文祠,就可以看到二個金榜題名許願榜,女兒很快的跑入內,向廟祝討取許願卡,掛上自己想要的祝福心願。 ▲走入文祠,也沒有看到對聯。 「武廟無門神,孔廟無對聯。」走入文祠,沒有看到對聯,女兒猜出我給他的謎語,因武聖關老爺本身是武藝高強的神祇,自然不需要門神,而至聖先師孔子本身學問受人景仰,後人怎敢在孔夫子門前賣弄文才,所以孔廟無對聯 文昌祠前方的泮池,雖然沒有芹菜,但我還是要女兒們繞泮池三圈,學一下古人遺風。 最後當然沒忘了看參觀建於清道光4年(1824年)的文開書院,不過由於女兒很快的跑入內,我快步追入,忘了看一下門口的壁堵彩繪。 書院命名「文開」,是為了紀念開台文化祖師沈光文,先生字號文開,出生書香世家,因颱風機緣漂流來到臺灣,而後在臺灣教學行醫,擴展台灣文學與教育,史稱「開台文獻初祖」。 我們只是在這裡閒靜的走著長廊,想著昔日的讀書人,在這裡勤奮向學,由正殿望過左、右廂房,紅房長廊,另有一種靜謐空間。 離去前環顧一下文武廟空間配置,在鹿港古蹟當中,文武廟不是最著名的古蹟,來訪的人潮遠少於鹿港龍山寺,但也因為人少,再上環境清悠淡雅,來文武廟擁有最佳的古蹟視野空間,暖冬下午在此閒遊,簡簡單單感受也自然清悠。
文武廟 地址:鹿港鎮街尾里青雲路二號 你也可以參考:40男其他鹿港作品: 【鹿港小鎮食遊記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