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上有神木……。」口中唸著這首從小就被教會的"口訣"或歌謠,在4~8度C的寒流來時來到了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按此可以看40男之前的相關遊記),整個遊樂區在午前就不斷湧出霧氣,而40男的腳步就不斷的前行,穿過巨木群步道往神木站而去。 早年森鐵小火車由二萬平上來,因應地形火車以「之」字形前進,到神木都必須停車再倒著開,進入沼平,所以神木站的鐵道有著這一個有趣的起伏彎曲,火車碰到軌道彎曲停止,「之」字形前進,就是俗稱為「阿里山火車碰壁」,火車碰壁後前方軌道轉徹器就可以轉換節阿里山車站(以前是沼平)方向。
神木站記憶中的神木早已傾到,只剩下當歌頌神木的碑饗仍在。
▲傾倒的神木,包含著很久遠以來的記憶。
原先的阿里山神木,承載一個世代的記憶和回憶,蒼勁老紅檜,樹齡超越三千年,樹高近五十公尺,圍繞它一周,需要十五個大人以上手牽手,站在樹下仰望,倍感人生的渺小,現今是一段甜美的回憶。
旅遊是不斷回味人生美味的記憶拼圖。 已經不記得自已第一次是何時上來,但印象最深刻是大二時寒假,在好友文雄的邀約下,一群人在農曆過年到阿里山遊覽,和神木拍張例行性的記念照,當年海拔2138公尺的高山中,清冷木造車站,掩不住青春的歡笑,對木造車站和車體,只是隨間看過。 但現今人已中年,逐漸的喜歡光陰的故事,我在霧氣四漫的鐵道山行走,呼吸著寒流來時的清冷空氣,我在這裡默默的體驗,這伐木時期曾有過歷史,反共抗俄時的精神象徵,都隨著時代過去。 「一二三,到台灣, 台灣有個阿里山, 阿里山上有神木, 我們明年回大陸。」 大陸,現在早就可以回去再來,只是不是當年所期待的方式,而木造的車站,仍靜靜的躺在群山環翠高山上,在雲霧遼繞時,清靜的吸吐清冷靜寂。
站在海拔2138公尺,一木造車站站台邊,看著久遠以來的鐵軌,無盡向遠方延伸,這樣的秘境車站,更是追尋古老美麗記憶,森鐵火車在神木站為第三分道,美麗的折返式車站,在霧氣濔漫中,更顯時空的沈靜美感。
踏著清寂的山徑,告別鐵道,遊客也終將離去,但也會重新再來,森林中的迴盪,是我恆久的阿里山回憶。
【2010年06/19】 阿里山森林鐵路復駛營運暨阿里山風華再現活動,新聞稿內文有: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1677 莫拉克風災導致阿里山森林鐵路停駛,林務局排除萬難,在短時間內完成森林鐵路祝山線及神木線復建工作,順利如期讓森林火車於今天復駛;林務局也將在民國 100 年底完成全線通車工作。 【喜歡阿里山鐵道-一定要閱讀的部落格】 阿里山鐵路的存續與興衰 http://tw.myblog.yahoo.com/professor-su/archive?l=f&id=24
【40男所寫的森鐵車站】 1、不再出發的起點-北門驛 2、被遺忘的車站-鹿麻產車站 3、時間忘了流動的車站-水社寮 4、入山的起點-竹崎站 5、綠蔭清風滌心靈的樟腦寮車站 6、螺旋環繞的孤寂-獨立山車站 7、記憶中的阿里山-神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