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東便門鳳山新城起點】 鳳山新城於乾隆53年,林爽文事變平息後重建,時代變遷歲月摧殘,原有六座城門的新城,現今僅存東便門,是全台唯一還提供市民交通往來古城門,登高俯看東便門,園區以六角船首狀造形呈現,象徵早年先民溯鳳山溪上行遷徙,由東門外鳳山溪碼頭上岸進入鳳山。 騎單車環鳳山城,以東便門為起點,正似循著先民足蹟前進鳳山。而東便門外形長方,寬10.8公尺,縱深7公尺,以石材為基座,紅磚建築半圓拱圈,外牆以咾咕石為主,經過時間的洗練,略呈蒼桑泛白。 單車跟隨著來來往往的車潮穿過東便門,恰似騎在歷史軌跡上,在城門天井抬頭上望,碧藍天空拌著幽幽思緒,環繞古往今來、世事變遷,橋旁憑欄遠眺鳳山溪,橋下流水淙淙,溪水岸旁六角形的船首狀造形碼頭石磚,還記憶當年先民循河上溯鳳山舊事。
【古砲台 尋訪古典工藝】 順著環城的蜿蜒潺流,從曹公圳自行車道出發,流水如束帶,溫柔地將城市擁抱,騎乘在水岸棧道上,閒適的空氣中,充滿綠柳河水的味道,想停留,就靜靜的坐在水岸邊品味閑靜的河景。 環城水岸旁,清代知縣曹謹為鳳山所建的防禦砲台,雖然僅剩「訓風、澄瀾、平成」三座,但由於砲台設計時頗具巧思,每一座外觀盡皆不同,各具工藝之美,是水岸車道上最吸睛的景點。 訓風砲台牆身呈圓弧形,正面朝向東,俯瞰外形似書卷,而橫嵌於花崗石城牆內的「訓風」門額,左右兩邊亦有書卷的泥塑裝飾,咾咕石與卵石混合建材隨著年代久遠斑駁,倍感歲月蒼桑。平成砲台則正面朝向西,基座是以咾咕石與三合土壘積而成,保有階梯可上登砲台平台。砲台旁閒坐蒼蒼老榕,盤根錯結、枝葉繁密,倍加感受到古樸砲台幽幽歲月感。 不規則八角形外型的澄瀾砲台,是現存三座砲台中造型最獨特。澄瀾牆體以二糯八糊、黑糖汁、蚵仔殼灰等混成的三合土疊砌而成,花崗石為門額建材,砲台外側,還殘存不到2公尺,在光緒18年以卵石混合疊砌的舊城短牆。 細觀砲台,處處可見古人在軍事防禦上的智慧考量,砲台牆面上有「銃孔」,外小內大的錐形設計,有利守軍使用長槍射擊防禦,沿著階梯登上砲台,台階陡峭而傾斜,為方便守軍運送大砲至砲台上的獨特設計,在砲台平台,隔著城牆砲眼遠眺,一旁曹公圳仍是流水潺潺,只是時光已過百餘年。 鳳山新城是臺灣古城中,沿用舊地名最久的城市之一,單車騎乘曹公圳環城自行車道,在城市水岸上,閒遊光影交錯灑落的木棧道,微風輕吹,優遊自得,單車賞遊古蹟砲台,獨特的人文感受,是鳳山新城最美的旅遊感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