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小短巷,救人無數】 緊臨艋舺大廟(龍山寺)旁的青草巷,雖然只是一條小小短短的小巷弄,腳一急,略加快腳步,五分鐘就可以走完,小巷雖然短而窄小,卻是全台藥草最大集散地,每天都有上百種青草在此匯集,每次尋訪,總是讓對藥草一無所知的我,看的目不暇給。 即使對藥草一無所知,但內行的看門道,而我這個大外行的,也可以來喝個門道。所以每次到青草巷,總是拿著一杯青草茶,有一搭沒一搭的閒晃。 這家店看一看,那家聞一聞,好像只要如此,有就可以盡收藥草"靈氣"於一身。然後走到巷口,買一點古早味的餅乾,再慢的踱步到"莽葛拾遺"。
【莽葛拾遺-艋舺文化初體會】 「賺吃查某,逞兇鬥狠的黑道,孤單的流浪漢,」的三流刻版印象(流氓、流鶯、流浪漢謂之三流),確實是艋舺無法抹滅的過去,但艋舺有更多為生活打拼的小市民,他們秉性純樸又善良努力,才是真正的艋舺精神和文化,只是人容易拘泥於成見,固擇我總是認為龍蛇雜處的萬華不會有書店,文化層次上也較偏低。 但來到艋舺商圈閒遊,當我踱步到一棟百年閩南式建築,在木造門前,精緻的園藝擺設,遍植的綠色植物很自然搭配前庭成了精緻擺設的小角落。門旁擺放著古拙的石桌石椅,二座舊木門隨意又很自然擺放著,一種很自然又愜意的感受,讓我喜歡上這裡。 走進莽葛拾遺,從有強烈庶民文化性格的艋舺,走入典雅的書香,店裡淡雅素潔的擺設,讓我感到訝異,原來艋舺不但有書店,書店還佈置素潔典雅,這文化的初體驗,讓我感到艋舺其實是活的,他有自已的人事物,以自己的節奏運轉著,只有自已親身走一遭,你才能體會真正的"艋舺"。
【舊中含新的剝皮寮老街】 電影艋舺以剝皮寮老街為拍片場景,拜大賣所賜,剝皮寮老街成為萬華的追星景點,來萬華不來剝皮寮老街走走,好像有點奇怪。約略只有數百公尺左右的剝皮寮老街,於日治大正時期經市街改正計畫,在原本就狹窄的老街南側,建立現今的廣州街,原本的老街反到成為新街後巷,時間就在此和剝皮寮開了一個小玩笑,在廣州街、康定路和昆明街的包圍下,時間在這裡停止轉動,忘了還可以大步的往前走,連萬華當地人都忘了原本在廣洲街的巷弄裡,藏著一條深具生活美感的老街、老樹、老房子,直到市政府重新整理開放,才重新啟動它的時間。 現今的剝皮寮老街,在經過重建"拉皮"之後,時光約略是設定在民國五、六十年代前後,行走此地,雖然略感到有點"奇怪",剝皮寮不像我心中所認定的百年古蹟那樣的古樸,而且整理的過於新穎,反到有一種失真的感覺,但整齊的規劃,復古的觀光設計,仍是值得一遊,再加上電影的拍攝,也帶動無數觀光客前來尋幽訪古,身為一個愛玩的旅人,不可避免的跟著眾人的腳步來此一訪,老街的一切,彷彿將我小時候的環境重現。 翻閱隨意放置於桌上的舊雜誌,卻意外的發現,在外皮陳舊的週刊下,內容竟然是新穎的八卦雜誌,我不禁雅然常笑到,畢竟要全數仿舊難度甚高,舊中帶新則是我來剝皮寮的感受。 旅遊是追求個人心靈的感動,所以每個人喜歡的旅遊方式不會相同,整個剝皮寮老街,我反到喜歡藏在老街巷後的綠化空間,這位於老街北側的街屋、老樹,和老松國小校園僅只一牆之隔,淡雅清靜規劃,翠綠的老樹小徑,散步其中令人神清氣爽。 【華西街夜市生活,最庶民的生猛文化】 「性與食補」的特殊文化,是早年對艋舺新奇印象,記得十七八歲時到台北考大學,當時我們這一群來自中南部的小毛頭,利用晚上沒有考試的時間,相約到華西街來逛逛,一路上看著皮條客拉拉扯扯、呼喊著「少年仔來喔!」和桂林路、廣州街一帶的牆面上,貼著斗大的「淋病」、「陽萎」、「梅毒」的廣告,夜市裡食補的概念,讓殺蛇取鹿茸的進補表演,一直在艋舺夜市裡流傳著,這也是我的華西街的第一個印象,但匆匆的二十個年頭過去了,當年印象中的街景不在,華西街也變成了新穎的觀光夜市。 狹意的華西街夜市,指的就是這規劃完善的華西街觀光夜市,現經已轉型為有名的養生蛇市和腳底按摩區,吸引了很多日本等國外的觀光客來此"嚐鮮"。但對40男這種外地人而言,華西街則廣泛的包含大廟前三條古老街道所形成的夜市區。 我喜歡進入小巷弄間,去尋找店家努力製做的美食原味,最常去排隊買二個著名胡椒餅,帶著令人心醉的椒香餅,隨意的邊走邊吃,再走著廣州街或華西街來一碗甜湯,一碗香濃的魷魚羹和滷肉飯,一邊品味,一邊四處看看,這夜市的人和生活文化,是我最喜愛體會當地生活的方式。
龍山寺-鬧區中的清幽 二級古蹟的龍山寺是艋舺的信仰中心,多次的維修,仍保留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內部古典的三進四合院,坐北朝南座向,寺廟內的藻井、浮雕、廰門無一不是當時工藝的代表作。 雖然我沒有專業欣賞文化建築的能力,但誰說又一定要有鑑賞能力才能欣賞呢?在這裡你可以任意的走走看看,莊嚴的文化建築,虔誠的祈求,人與宗教的互動,也是龍山寺令人感動的氣氛,我總是陌陌的走著,用心靈去感受這裡的一切。 或許我不是台北人,只是曾經短暫在此停留的過客,所以我總是認為,艋舺是活的,他總是用自已的腳步,慢慢的前進,若你願意到青草巷買杯青草消除匆忙的心情,到小巷弄去尋訪美食小吃,看看當地人的生活,你會發現艋舺依然是那個濃濃古早味的艋舺。
【莽葛拾遺-艋舺文化初體會】 「賺吃查某,逞兇鬥狠的黑道,孤單的流浪漢,」的三流刻版印象(流氓、流鶯、流浪漢謂之三流),確實是艋舺無法抹滅的過去,但艋舺有更多為生活打拼的小市民,他們秉性純樸又善良努力,才是真正的艋舺精神和文化,只是人容易拘泥於成見,固擇我總是認為龍蛇雜處的萬華不會有書店,文化層次上也較偏低。 但來到艋舺商圈閒遊,當我踱步到一棟百年閩南式建築,在木造門前,精緻的園藝擺設,遍植的綠色植物很自然搭配前庭成了精緻擺設的小角落。門旁擺放著古拙的石桌石椅,二座舊木門隨意又很自然擺放著,一種很自然又愜意的感受,讓我喜歡上這裡。 走進莽葛拾遺,從有強烈庶民文化性格的艋舺,走入典雅的書香,店裡淡雅素潔的擺設,讓我感到訝異,原來艋舺不但有書店,書店還佈置素潔典雅,這文化的初體驗,讓我感到艋舺其實是活的,他有自已的人事物,以自己的節奏運轉著,只有自已親身走一遭,你才能體會真正的"艋舺"。
【舊中含新的剝皮寮老街】 電影艋舺以剝皮寮老街為拍片場景,拜大賣所賜,剝皮寮老街成為萬華的追星景點,來萬華不來剝皮寮老街走走,好像有點奇怪。約略只有數百公尺左右的剝皮寮老街,於日治大正時期經市街改正計畫,在原本就狹窄的老街南側,建立現今的廣州街,原本的老街反到成為新街後巷,時間就在此和剝皮寮開了一個小玩笑,在廣州街、康定路和昆明街的包圍下,時間在這裡停止轉動,忘了還可以大步的往前走,連萬華當地人都忘了原本在廣洲街的巷弄裡,藏著一條深具生活美感的老街、老樹、老房子,直到市政府重新整理開放,才重新啟動它的時間。 現今的剝皮寮老街,在經過重建"拉皮"之後,時光約略是設定在民國五、六十年代前後,行走此地,雖然略感到有點"奇怪",剝皮寮不像我心中所認定的百年古蹟那樣的古樸,而且整理的過於新穎,反到有一種失真的感覺,但整齊的規劃,復古的觀光設計,仍是值得一遊,再加上電影的拍攝,也帶動無數觀光客前來尋幽訪古,身為一個愛玩的旅人,不可避免的跟著眾人的腳步來此一訪,老街的一切,彷彿將我小時候的環境重現。 翻閱隨意放置於桌上的舊雜誌,卻意外的發現,在外皮陳舊的週刊下,內容竟然是新穎的八卦雜誌,我不禁雅然常笑到,畢竟要全數仿舊難度甚高,舊中帶新則是我來剝皮寮的感受。 旅遊是追求個人心靈的感動,所以每個人喜歡的旅遊方式不會相同,整個剝皮寮老街,我反到喜歡藏在老街巷後的綠化空間,這位於老街北側的街屋、老樹,和老松國小校園僅只一牆之隔,淡雅清靜規劃,翠綠的老樹小徑,散步其中令人神清氣爽。
龍山寺-鬧區中的清幽 二級古蹟的龍山寺是艋舺的信仰中心,多次的維修,仍保留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內部古典的三進四合院,坐北朝南座向,寺廟內的藻井、浮雕、廰門無一不是當時工藝的代表作。 雖然我沒有專業欣賞文化建築的能力,但誰說又一定要有鑑賞能力才能欣賞呢?在這裡你可以任意的走走看看,莊嚴的文化建築,虔誠的祈求,人與宗教的互動,也是龍山寺令人感動的氣氛,我總是陌陌的走著,用心靈去感受這裡的一切。 或許我不是台北人,只是曾經短暫在此停留的過客,所以我總是認為,艋舺是活的,他總是用自已的腳步,慢慢的前進,若你願意到青草巷買杯青草消除匆忙的心情,到小巷弄去尋訪美食小吃,看看當地人的生活,你會發現艋舺依然是那個濃濃古早味的艋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