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北上台北念書,畢業之後離家工作,高速公路和新橋工程完工,長長的西螺大橋,成了故鄉邊境上一個鮮明的印象,它記憶在高度反相的底片中,成了不知何時才要沖洗出的回憶,何時?我才會在返歸鄉的路程中來拜訪它。 ▲時間變遷,西螺大橋成為記憶在高度反相底片中故鄉邊境上鮮明的印象。 回想建造美麗長虹大橋的由來,可遠推至16世紀,由於濁水溪是台灣第一大河,也是中部最重要分界長河,溪水湍急奔流宛如「天塹」,切割出南、北二岸,當時歐洲人所繪之台灣地圖,可以看出歐洲人誤以為濁水溪將台灣分為北、南兩島。由於沒有橋樑連通二岸,因此風災水禍溪水暴漲,用來連結二岸交通的竹筏等簡易工具,往往無法安全通行,因此地方上一直有興建大橋連通二岸交通之議。 一直到昭和12年(1937年),日治政府發包興建橋墩,總計32座橋墩,高度約二層樓高的基樁於1941年完成,但而後的二戰,讓重要的鋼材挪作他用而停工。而後於1952年5月27日,台灣接受美國援助一千一百萬元購買鋼鐵材料,配合台灣省政府三百一十萬元的工程款,西螺大橋終於復工,其中,南岸十五孔和北岸十六孔的架樑橋面及油漆工程,分別由台灣機械公司和經濟部機械工程處承建。 1953年1月28日,鋼製的西螺大橋正式開放通車,全長一九三九.O三公尺,南北共分三十一拱,是當年遠東第一長橋,世界第二大橋。 在模糊記憶中的大橋並不是喜慶的紅色,但記憶中的顏色如同古老黑白相本裡的顏色,日漸模糊,已經為現今代表喜慶的紅色所取代,但橋身仍同印象般的巨龍凌空,跨越濁水溪二岸,也跨越不同的年代來到現今。 走到橋頭,大橋左方立著春牛的裝置藝術,作品以鋼骨為材料,象徵西螺的農耕生活,值得來時品賞玩味。而右方橋頭,橋頭上立著碑文雖已斑駁,但民國肆拾貳年立碑的字蹟仍隱可見。交通演變,自1997年,位於中沙大橋與西螺大橋間的溪州大橋完工後,更寬廣的大橋落成,西螺大橋轉型為僅供機車、自行車和小型車通行的便橋,2000年曾有人提議應將大橋拆除,所幸在雲林縣與彰化縣二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西螺大橋轉型為觀光大橋,2004年11月19日,彰化縣及雲林縣政府均將西螺大橋列入該縣的歷史建築。 現今的單車風,讓很多遠道來的遊客總不忘將單車騎上虹橋,在跨越濁水溪的遊程中,凌虛御風,俯瞰溪水沖刷的河岸平原,秋風送爽,令人神舒暢。 而走到橋下,是另一個欣賞虹橋美景的好地方,熟悉賞玩西螺的遊客,會騎著單車在橋下悠閒逛著,仰望虹橋風光。 而我在橋下仰望大橋,心中想著詩人余光中的名詩「西螺大橋」 矗然,鋼的靈魂醒著 嚴肅的靜鏗鏘著 西螺平原的海風猛撼著這座 力的圖案 美的網 猛撼著這座 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經 猛撼著 而且絶望地嘯著 而鐵釘的齒緊緊咬著 鐵臂的手緊緊握著 嚴肅的靜 於是我的靈魂也醒了 我知道 既渡的我將異於 未渡的我 我知道 彼岸的我不能復原為 此岸的我 但命運自神秘的一點伸過來 一千條歡迎的臂 我必須渡河 面臨通向另一個世界的 走廊 我微微地顫抖 但西螺平原的壯濶的風 迎面撲來 告我以海在彼端 我微微地顫抖 但是我 必須渡河 矗立著 龐大的沈默 醒著 鋼的靈魂 想著詩人詩作,望著巨大虹橋,我知道「既渡的我將異於 未渡的我」,現今的我早以不同於童稚時的我,隨著長大成人出外工作,西螺大橋不再是記憶中的回家路,而變成我的歸鄉路,當跨越大橋之後,回到家中探望老父、母親的路程就近了。 正如同讀詩的心情:「 我知道 彼岸的我不能復原為 此岸的我 但命運自神秘的一點伸過來 一千條歡迎的臂 我必須渡河」
【西螺大橋資訊】
橋身全長:1939.03公尺。 面寬:7.32公尺。 橋墩:32座。 橋栱:31個。 橋身架構:華倫式穿式。鋼鐵作架,橋墩以水泥為基座。 1963年和1968年發行第一套橫式新臺幣10元鈔票正面皆印有西螺大橋圖像。 2004年11月19日,彰化縣及雲林縣政府均將西螺大橋列入該縣的歷史建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