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到神農街,由於之前曾經寫過【如果你喜歡慢慢走一條街】漫步神農街【府城風水古蹟單車遊】五馬朝江一回頭-兌悅門、風神廟接官石坊二篇遊記,對神農街多了些許的認識,我帶著老婆大人,一路慢慢的走走看看,順便為她解說這條街一路走來的歷史種種。 向老婆提到曾經一身風華卻已似水無痕流逝的老街種種,我想我臉上一定有自我陶醉表情,老婆笑了笑說道,「你知道我最欣賞你的什麼?就是你那永遠不斷學習的精神,每隔一段時間都可以看出你的不同。」 我也笑了笑心想,對從大學時代就認識我的人,他們對我由本科機械,變成資訊管理、網管,到現今認真工作,努力玩遍台灣的人生,也是感到十分驚奇,只是對我而言,我從小就明白自已喜歡什麼?但我一直認為不要將興趣當成職業,不然為了生活,你要犧牲興趣的初衷,但把工作做好,那是你的責任,不能用興趣當成不努力工作的籍口。 台灣走過日治五十年,在建築上也深受日本影響,所以神農街上也有許多使用洗石子為立面的建築,不一定是日治時期所建,但看起就充滿日治時代的風格。 終於走到藥王廟前,和老婆談起昔日府城的風水格局有「五馬朝江一回頭」(舊遊記),的故事,我們也由一回頭的藥王廟,「迎接生氣」走回頭路,因為我想再來風神廟。


【山、風、水、火府城四神廟之風神廟】

風神廟和接官石坊在一起,為全臺灣唯一主祀風神的廟宇,也是昔日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建風神廟起因於祈求神明保佑台灣與廈門間的船隻往來平安、順風順水,故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臺灣道巡道鄂善所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當時知府蔣元樞再次進行整修。除了對原有建築整修之外,蔣元樞建接官石坊以壯當時進出臺灣門扉的氣勢,並於廟東側建置來臺官員暫居的公館。 風神廟初建時期規模頗大,到日治時期,因為開闢道路而遭日本人拆毀,僅存今日所見的小廟一間,但古樸無華,極具藝術價值。 走到廟口外牆,看到書卷造型花窗,古樸雅緻,走入內廟旁的暮鼓晨鐘,看遍數百年歲月時光,是否具有使人警醒的力量。 走入廟內,主祀風神爺尊貴莊嚴,一旁陪祀的水神和火神,一青一紅,非常特別(一般為尊敬神靈,我向來不敢拍神像),而我特別想看的是配祀雷公與電母(所以我向雷公祈求一番拍下這唯一的神像照,而且是側面)。 配祀雷公,濃眉大臉鳥嘴造型,手執雷擊用斧鑿,腳踏皮鼓,電母造型雍容,雙手持明鏡,是國內少見的神像,喜歡古樸清幽的朋友,值得來此一觀。 牆上古壁畫與籤詩,帶著濃濃古意,望向廟口,左右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莊嚴威武。 走到門口,有現今的風神廟模型。 我走到前庭,屋簷的樑柱上有著二儀與四象的圖象,二儀為河圖洛書的古寓意,我向老婆提起,伏羲時代黃河出現一匹龍馬,因龍馬背上具有神秘文彩圖案,古人稱為「龍馬負圖」,伏羲將龍馬背上文字流傳下來,因出於黃河,謂之河圖。 而後黃帝時代,洛水浮出一隻神龜,其背甲上有九宮花紋數字,黃帝記之謂之洛書,但河圖與洛書為古代陰陽學基礎,葉蕍雖然興趣,卻無時間也看不懂其中奧義,不過道很愛這些神秘的古圖示,就不知這有何解? 帶著老婆再走回金華府,看這憨漢扛廟角的台灣廟宇特色,我們朴子的配天宮有著荷蘭人(「憨番」抬廟角)的雕像。 我們夫妻要回家接小朋友了,二人的夏日小旅行也該結束,回家當好爸媽帶小朋友。


【府城食遊記總整理】【大航海時代以來的台灣記憶】我的府城(舊台南市)食遊記總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蕍 的頭像
    葉蕍

    葉蕍(葉渝、夜魚)EYE臺灣

    葉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