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決定用單車跑遍319鄉(未來沒有了319鄉,但40男還是為以此為目標),我更清楚的明白,我們的土地中,有很多的小地方有另一種小小的美。 在北港的朝天宮之旁,有一個狹窄的街道,因為狹小造成白天日光照射不到,即使白仍暗如同黑夜,在此經商的店家都必須點燈營業,「暗仔街」之名因此而來。 單車由朝天宮跟著下圖而走,路徑是由一級古蹟往三級古蹟義民廟的古早路徑而走。 這樣的路徑,據說在百年前就有,所以對很多北港人而言,古蹟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份,每天往往來的行程,就是由一級古蹟到三級古蹟之間。 關於義民廟的由來,還是要參考雲林縣政府文化處的網站較準確: http://www2.ylccb.gov.tw/content_type/index-1.asp?m=15&m1=7&m2=28&id=65 北港義民廟的成立,主要起於清代中南部兩件重大的抗官民變事件,其一發生於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一七八六-七八八年)的「林爽文事件」;其二為發生於清咸豐、同治年間(一八六二年-一八六三年)的「戴潮春事件」。乾隆五十一年冬,林爽文會合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發動抗清民變,於攻客彰化之後,轉兵南下,民變戰局擴延至沿海北港一帶,同時沿海一帶盜匪亦趁勢為亂,引發臺灣中南部地區社會劇烈動亂。當時(乾隆五十二年)北港地區為免於抗清兵勇與盜賊的侵擾,組成「義民團」.......... 乾隆五十三年此一抗清民變全部弭平,北港地區並獲清廷御頒「旌義」金匾,以表揚鄉勇助官禦亂的事蹟,同年六月北港仕紳倡議將義民遺骸合葬瓦棺,並建立「旌義亭」,明訂義民罹難之日為年度祭辰,以資奉祀。
或許是為了記念義民事蹟,義民廟的圍牆上,還有當初義民訓練的壁畫。 騎完了義民廟路徑,我的單車再由次宮口街(今中山路)繞中華路和共和行的路口而來,地面上舖著的地磚,告訴你正前往「暗仔街」的路徑上,一轉彎就是共和街,舊名為蕃薯簽市,過去是北港小鎮販賣售蕃薯簽等糧食的專業市街。 ▲注意哦!暗巷內的小貓,而這家店據說是「新港飴」的發源工廠,。 葉蕍二度由中午和清晨而來,靜寂的小街上,沒有人潮,一度看到小貓正慵懶的曬著冬陽,看著我的單車,沒有任何閃避的意圖,有趣的看著我。 雲林縣長蘇治芬在接受訪問曾說過:「古鎮特色就是巷中有巷,北港許多美麗街巷,一直藏在不為人知的陰暗角落,期待古巷再造,點亮老巷風華。」 其實沿著地磚,它會帶領你走訪暗仔巷的過往風華,40男將單車再往南騎,就看到這罋牆,據說罋牆只出現在鹿港和笨港。而北港的罋牆是乾隆、道光年間蕃簽市郊商顏謙源在此經營「謙源號」,便把壓船的酒甕砌築成獨特的「甕牆」。 再轉頭回到中山路上,這北港大飛龍,很有古早味的感覺,我再騎著暗巷,一路北上,經過蔡然標故居,然後看到了這地上畫線的北港自行車道,看著路標,我知道它將帶領著我拜訪「北港溪鐵橋」 沿著自行車道一路向東來到北港溪, 建於西元1909年的北港溪台糖鐵橋,是嘉北線五分仔鐵道的橋樑,提供北港與新港兩地客貨運交通運輸,也是台灣台糖鐵路五分車所經過鐵橋最長者,在民國70多年後,鐵道運輸走入歷史後停用,現今因部份樑柱混泥土老舊龜裂,而且鋼筋嚴重腐蝕外露,所以只剩下斷橋遙遙相對,後續相接"無期",站在橋頭遠眺,另有發人悠思的獨特感受。 騎著單車沿著堤防而下,路過北港舊水塔,這建於1930年,俗稱水道頭的北港舊水塔,是塔分三層,外型十角型的獨特水塔,造型更是國內唯一。 回到朝天宮,廟前的石雕像對著藍天,再看著廟內神將"千里眼"正在門邊,看起來有點要看顧每一位來北港來的遊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