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味裝飾 延平老街】 西螺小鎮依濁水溪畔而興起,也成為早年水陸貨運交會重鎮之一,當時最熱鬧的商肆街道,就集中在延平路一帶。1935年中部大地震後,西螺老街重建,不同於迪化街與大溪的風格,不採用巴洛克式的華麗,也不走古典建築風格;也迴異於三峽、湖口老街的傳統街屋,西螺老街另闢蹊徑,大量使用20、30年代流行的裝飾風格,在細部裝飾上巧妙融合中國式傳統技巧,建造出獨具地方特色的建築風格。 老街上的著名景點之一──金玉成商行,正是裝飾風格的建築代表,由於商行原本是同一家族所擁有的樓房,外觀上是三連幢共同立面,再輔以非對稱的曲線建構外型,洗石子建材為立面外貌,在光陰的洗鍊下,高突而停止的鐘樓,背搭藍天,訴說昔日風華隨時間長河流逝。我喜歡佇立於商行下方,眺望鐘樓,時間在這裡有一種既停留又前行的奇特感受。 西螺又稱「螺陽」,早年開墾西螺先民為懷念故鄉福建螺陽而取名。老街上的螺陽齒科,是老街上另一個吸睛的建築,它立面上建構了非對稱式的大弧形,搭配後方的三角形木窗,是老街上採用20、30年代裝飾派風格的代表作。
【西螺米醬飄香】 西螺有句出名的打油詩說道:「濁水溪,烏濁濁。西螺菜,銷寶島。上出名,豆油膏。西螺米,牌子好。氣味讚,免廣告。」這首打油詩清楚說明西螺當地特產,也因西螺風土氣候和地理環境,讓西螺成為生產優質米和醬油重鎮。 陽光在嘉南平原北端,全年溫曦充足,濕度有利菌類培養及醬汁分解作用,再加上蜿蜒潺流的生命泉源──濁水溪,水質清冽,含鐵質量低,硬度適中,恰好適合生產醬油,如此得天獨厚的風土條件,加上西螺人對傳統製法堅持,走過工業化大量生產衝擊,傳統古法釀造的黑豆醬油,愈滷愈香,成為最具西螺在地精神的產品,西螺醬油正如同延平老街一般,走過沈寂的過往,迎向嶄新的西螺在地品牌。讓西螺小鎮的故鄉味,更添加一份飄香的醬油味。 現今西螺,沒有過往繁華,卻仍保有古早味建築,訴說著當年的繁榮鼎盛,走一趟延平老街,以漫步閒遊,細心品味裝飾老街,如肚子餓了,在老街吃一碗米製碗粿或油蔥糕,並佐以西螺醬油沾醬,這米醬飄香的裝飾風格老街,將是旅遊中最美的西螺印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